目前,減糖、減鹽已經成為了重要趨勢,全民進入了“三減”時代,而對于嬰幼兒群體而言,因為消化器官還并沒有發育完全,在飲食上也會更加注重,所以“減糖、減鹽”成為了嬰幼兒食品市場中的主要發展趨勢。并且也隨著市場健康趨勢愈發明顯,嬰幼兒零食也從之間的“垃圾食品”的負面形象,到現在也開始擁有了健康的標簽。
但值得關注的是,部分產品雖然標出“無添加”的宣傳,但也不代表產品中并非沒有糖、鹽等成分。此前,部分產品因為標出無糖,但實際上添加了代糖,這瞬間引起了行業內的熱烈討論,隨后品牌也對此做出了解釋,并將“無糖”改為了“無蔗糖”。而這種現象在嬰幼兒零食市場也存在,只是因為該領域執行標準、監管標準都還不完善,所以讓一些商家有機可乘。
嬰幼兒零食統一
發展趨勢“減糖減鹽”
中國營養學會《中國7~24月齡嬰幼兒喂養指南》推薦:“輔食不加調味品,盡量減少糖和鹽的攝入”。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指出,6個月以內的嬰幼兒,嚴禁攝入食鹽;6個月-12個月的寶寶可正常輔食,無需加鹽;3歲之前盡量給孩子清淡飲食,減少食物的攝入量。
另外,團體標準《兒童零食通用要求》提出了少添加糖、鹽、油的規定,不允許使用防腐劑、人工色素、甜味劑。近兩年,嬰幼兒食品領域“減糖減鹽”已經成為了產品必備,甚至有不少無糖、無鈉產品的出現。
比如小皮嬰幼兒果泥宣稱無添加糖;禾泱泱無調味營養雞肉酥宣稱不添加白砂糖;三只松鼠旗下品牌小鹿藍藍推出的寶寶蝦片宣稱不加白砂糖;秋田滿滿推出的薄薄脆陽光海苔片宣稱無糖添加;英氏無調味營養牛肉酥宣稱不添加白砂糖等。另外,還有不少兒童蝦片都是宣傳“蝦肉含量”、“低糖”、“低鈉”、“非油炸非膨化”、“高蛋白”;嬰幼兒肉松也都以減糖、減鈉為主要宣傳點。
在查看各大嬰幼兒食品的賣點時,就可以發現,“減糖、減鹽”或是“0糖、0鈉”已經成為了共同的賣點,也是嬰幼兒零食市場中必要的發展趨勢。
全民減糖、減鹽時代
從2016年第二階段全民健康生活方式開始,正式提出開展“三減三健”行動,提倡“減鹽、減油、減糖,健康口腔、健康體重、健康骨骼”專項活動,2019年提出“合理膳食行動”,2021年完善了《食品營養標簽通則》,積極促進全民健康生活。
中國社會科學院食品藥品產業發展與監管研究中心主任張永建指出,“健康中國”國家戰略是食品產業發展的重要引領,“三減(減糖、減油、減鹽)”是基于安全與健康的具體措施,既是食品安全的深化和提升,也是加強對影響健康因素的管控,是在食品消費領域落實“健康中國”的重要抓手。
另外,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楊月欣也指出,近年來,糖的攝入與不良健康效應的關系備受關注,有研究結果顯示,糖攝入多與肥胖、齲齒、2型糖尿病的發病風險增加有關。
我國一直是世界糖的消費大國,導致的國民健康問題引起國家高度重視?!吨袊用裆攀持改希?016)》建議,中國人每天添加糖攝入不超過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當然,減糖趨勢不僅僅是我國的趨勢,更是世界食品發展的趨勢,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控制和減少膳食中糖的攝入量,推薦在整個生命周期將游離糖攝入量控制在總膳食能量(TE)的10%以下。
除此之外,減鹽趨勢也較為明顯,國務院在《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中提出,到2030年,實現全國人均每日食鹽攝入量降低20%的目標。我國還于2018年發布了《中國食品工業減鹽指南》,幫助實現減鹽的目標。
有報告顯示,有高達94%的中國城市消費者曾試圖減少鹽的攝入量。55%的人會在烹飪時少放鹽,超過三分之一的消費者會少放味精和醬油。此外,38%的消費者會少吃方便面、香腸、薯片等加工食品來減鹽。
國家對于全民健康的重視度不斷加強,是對食品行業的一種引導,隨著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深入人心,減糖、減鹽正成為越來越廣泛的共識,也是全球食品生產和消費發展的重要趨勢。
少添加、無添加的趨勢
也在改變零食的形象
隨著嬰幼兒食品企業打出的“減法”口號,也正在改變著嬰幼兒零食的形象,從之前的垃圾食品到現在的健康零食,新生代消費者對零食的態度與上一代相比已有很大轉變,此態度的轉變更有利于嬰幼兒零食的發展。
據町芒研究院在2021年發起的一項調查顯示:家長購買兒童食品關注因素前三名分別為“配料簡單無添加”“營養價值高”“無糖低鈉”,分別占比71.8%、67.3%、52.4%。
可以看出現在新生代父母對于食品的需求與嬰幼兒零食的發展趨勢是相匹配的,所以嬰幼兒、兒童零食市場才能夠得到快速發展。
據《2020年天貓兒童零食市場分析報告》顯示,2020年下半年天貓的代表性概念銷售額中,“0添加”概念以4173.8萬元的銷售額位居首位,其次是營養類兒童零食,銷售額為991.6萬元,健康類兒童零食緊隨其后,銷售額為711.7萬元。
除了嬰幼兒零食發展趨勢推動著消費觀念的提升外,還因為新生代父母逐漸成為這一領域的主要消費群體有關,這一代父母接受新鮮事物能力較強,并且受優生優育觀念的影響,新生代父母們在孩子成長花銷上是較為舍得的。
據《2020 年兒童零食行業營銷趨勢洞察》顯示,由于新時代父母們受教育程度高,對于“精細化養娃”的投入比重越來越高,每個月光是給孩子購買零食的平均花費,就接近800元。
對此,嬰幼兒零食市場才會被眾多資本、休閑零食品牌所看重,還有相關機構預計在2020年-2027年間,中國兒童零食市場規模將從536.44億元升至944.28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7.96%。
無添加≠沒有添加糖和鹽
去年,某知名飲品企業因為產品標簽寫著“0蔗糖”,但產品背面的配料表卻顯示添加了結晶果糖,而備受爭議,隨后,該企業便發布了關于沒有說清楚“0蔗糖”和“0糖”區別的致歉聲明。
這種現象在嬰幼兒零食市場也是較為常見,無糖、0添加糖并不是真的不含糖了,一些產品宣稱0添加白砂糖,一般情況下是指生產過程中不額外添加,而原料中可能還是會帶入蔗糖等糖分。還有不少產品還選擇宣傳產品不額外添加糖和鹽,但其部分產品配料卻含有糖、鹽等成分。
鎮江市消協曾表示,“市面上還有很多標稱‘無蔗糖’‘未添加糖’的食品,它們常常只在‘糖’字上加大加粗、顯著標注,其實就是想讓消費者往無糖上聯想。”鎮江市消協相關人員表示,所謂“無蔗糖”,只說明該食品不含蔗糖,并不代表著這類食品內不含有葡萄糖、麥芽糖、淀粉等;“未添加糖”是指該食品生產過程中沒有人工添加糖,不代表食品本身沒有糖分。
比如益因無糖梨膏棒棒糖,宣稱是無添加劑、總糖為0%、不太甜,無糖的情況下,“甜味”由何而來?據筆者查詢,梨膏主要是有梨制作而成,眾所周知,梨中是含有糖分的,況且這款產品配料中除了梨膏外,還添加了異麥芽酮糖醇。
還有一款嬰幼兒奶片宣稱85%真牛奶、無糖無添加,但是據筆者查詢其配料表含有牛奶粉、草莓粉、南瓜粉、菠蘿粉等,眾所周知,奶粉中都含有乳糖,而各種水果粉中也不乏糖分的存在,所以該款產品并不是不含有糖,而是在生產過程中,沒有額外添加糖。
還有部分“0蔗糖、0白砂糖”產品為了保障口感,會選擇采用代糖來取代白砂糖、蔗糖,比如六物開味果片添加了30%以上的海藻糖;秋田滿滿香香的鮮脆蝦片添加了低聚果糖;禾泱泱溶豆添加了低聚果糖FOS。
還有留給無糖、無鹽標注的空間是較大的,據《兒童零食通用要求》顯示,對于聲稱無或不含糖“低糖”產品,要求規定其含糖量應分別“≤0.5克/100克(固體)或100毫升(液體)”“≤5克、100克(固體)或100毫升(液體)”;對于聲稱無或不含鹽“低鹽”產品,要求規定其含鹽量應分別“≤5毫克/100克或100毫升(以鈉含量計)”“≤120毫升/100克或100毫升(以鈉含量計)”。
品牌需要建立糖、鹽正確的形象
雖然,減糖、減鹽是嬰幼兒零食市場的主要發展趨勢,但嬰幼兒也并非完全不能夠食用糖和鹽,只是需要少量、適用食用而已。
現在,有部分消費者“聞糖色變”,這種不正確的認知阻礙了兒童零食市場的發展。企業需要對消費者給予正確的引導,讓消費者對糖、鹽要有正確的認知。
據了解,糖是我們人類最主要的能量來源,可以維持血糖穩定,適當的糖攝取,還能節約蛋白質,避免脂肪大量分解產生的酮堆積和酮中毒,所以適量食用糖對于人還是有一定好處的。
現在不少產品中運用代糖,也將代糖作為了產品的宣傳賣點,但代糖終究也屬于糖。國家衛健委官方微信公眾號“健康中國”曾發布的文章科普,長期食用人工合成的甜味劑并不代表真的能夠控制對糖的攝入。人們對甜味的渴望雖然可以通過代糖滿足,但反而會產生因為吃了代糖就可以肆無忌憚多吃其他東西的代償心理,導致攝入更多的食物,從而引起肥胖。
認知&淺評:不管是蔗糖、代糖還是鹽分,在嬰幼兒零食市場中都在做減法,這是必然趨勢,但對于某些嬰幼兒零食而言,是需要添加一定的糖分和鹽保證產品的味道和口感,甚至有部分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是必須添加這些元素的。所以各大品牌需要在做減法的同時,對消費者做出正確的引導,這對于嬰幼兒零食市場而言會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并且還為產品創新提供了一定的發展空間。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