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乳業企業上市熱情高漲。
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遞交IPO或者已經宣布上市計劃的乳企共有16家,有以君樂寶乳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君樂寶)、溫氏乳業為代表的區域型乳企,也不乏新銳品牌認養一頭??毓杉瘓F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認養一頭牛”) ,以及上游奶源供應商澳亞集團。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2年12月29日,我國A股市場上的乳業概念股僅有30余家。如此大規模的上市,在乳業行業十分罕見。
如今,在蒙牛乳業、伊利股份形成的穩定市場格局下,中小型乳企在二級市場尋求融資,已成為其應對未來復雜多變的競爭環境,加速公司成長和加速公司規模的最佳方式之一。
然而中小型乳企上市之路并非坦途,伴隨著IPO進程的推進,接連披露的招股書也讓其癥結暴露出來,包括營收利潤增長緩慢、產品結構單一、奶源自給率偏低等問題。
多位業內人士透露,2022年多家乳企扎堆上市反映出該行業競爭愈發激烈。中小型乳企謀求上市,是其提升核心競爭力、爭搶市場份額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但上市手段并不是企業的救命稻草或避風港,想要守住市場,更應該關注如何維護自身優勢,加強創新能力。
扎堆IPO所為何?
近年來,在電商以及直播帶貨的風口下,區域性乳企借勢上位,其中就包括了通過營銷“認養”概念出圈的網紅乳業公司——認養一頭牛,其于2022年7月叩響了A股的大門,擬申請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據招股書顯示,2021年認養一頭牛營收25.66億元,僅次于伊利股份、蒙牛乳業、光明乳業等企業,在2021年營收排名中名列第六位。
在區域乳企中,內蒙古區域的內蒙古騎士乳業集團在2022年1月宣布正式從新三板轉板北交所;四川菊樂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菊樂股份”)、溫氏乳業、河南花花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牧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也啟動了IPO計劃。
同時,知名度高的乳企也加入上市的進程中,2022年8月黑龍江老牌乳企完達山在3次上市折戟后,再度沖擊國內IPO;7月國產奶粉頭部品牌君樂寶宣布上市計劃。除此之外,12月30日,奶牛牧場運營商澳亞集團在港交所掛牌上市。
乳業賽道的火熱早在2020年就已經開始。2020年,均瑤健康、科拓生物、熊貓乳品等乳企就曾扎堆走上上市的道路。進入2021年,李子園和優然牧業分別登陸A股和港股。
“很多中小企業面臨資金短缺的問題,所以不得不上市融資。”獨立乳業分析師宋亮表示,此前也有中小乳企陸續申請上市,但近兩年由于市場環境欠佳,以及龍頭乳企市場集中度提升,中小乳企不堪重負、業績下滑。
而在乳品營銷專家、上海睿農咨詢創始人侯軍偉看來,乳企扎堆上市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當前市場競爭激烈,企業資金實力不夠,想在當前階段獲得快速增長,就需要通過上市募集資金;另一方面則是企業受到疫情不確定性影響,希望通過上市來抵御市場風險,獲得后續發展動力。同時,部分企業上市也有希望通過上市套現的可能。
幾家歡喜幾家愁
從幾家擬上市乳企披露的招股書中可以看到,擴張牧場群、品牌營銷推廣、信息系統改造升級、補充公司運營資金等是乳企IPO募資的主要用途。上述規劃,也確實能助力乳企壯大規模。
截至2022年12月29日,2022年內遞交IPO或者已經宣布上市計劃的16家乳企中,但僅有陽光乳業和澳亞集團成功上市。
“澳亞集團之所以能夠上市,主要在于國家加強牧業政策扶持力度,以及當前奶價處于上行期。”新華社瞭望智庫食品行業研究員王先知表示,幾年前,以牧場為主的企業大多處于虧損狀態,并不被資本所看好。而在當前中國乳制品行業高度集中的情況下,國內優質牧場資源變得稀缺,優質奶源已成為乳業競爭中備受企業重視的核心“籌碼”,因此澳亞集團才會率先突圍。
招股書顯示,2019年至2021年,澳亞集團營收從3.52億美元增長至5.22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為21.9%。另外,澳亞集團的股東主要由下游乳制品企業構成,例如明治中國、元氣森林旗下PlutusTaurus、新希望乳業、樸誠乳業等。
對于新興乳企而言,奶源自給率低是通病,長期經營就需要穩定的上游供應,如此也給以澳亞集團為代表的原料奶供應商迎來新的機遇。宋亮分析:“澳亞集團上市的首因是融資,其次可以讓下游合作公司變為公司股東,使得上下游之間關系更為緊密。”
然而,相比于澳亞集團的幸運來說,更多乳企的上市之路較為崎嶇,甚至可以說是多次受挫。以當前境況來看,IPO之路較為黯淡的乳企占比更高。
2022年5月6日,深交所創業板上市委員會發布審議結果顯示,紅星美羚因管理層向經銷商居間協調借款等問題,不符合首發上市規定,被終止上市審核。早在2017年9月紅星美羚就開始接受IPO上市輔導。每日經濟新聞援引銀柿財經等多家媒體報道稱,紅星美羚在《致各界朋友、媒體的公開信》中介紹,紅星美羚在IPO這條路上跋涉將近5年,歷經了2次現場檢查、10余次問詢回復、8次財務數據更新、6次收入專項核查等,并坦言“沒想到涉農企業上市竟然比唐僧取經還難”。
而在紅星美羚IPO被否后,7月初,號稱要做“羊奶粉第二品牌”的美廬生物的第三次IPO也被終止。同月,被調侃為“IPO釘子戶”的菊樂股份再次遞表申請。
菊樂股份曾在2017年、2019年、2020年三次更新招股書,但最終未果。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4月,菊樂股份因為分公司出納挪用公司資金累計9577.8萬元且未在首次申報稿中披露,內控制度存在重大缺陷等問題,收到了證監會的警示函。同時,菊樂股份還存在過于依賴區域市場的問題,2019年-2021年,菊樂股份在四川市場的營收占比分別為98.07%、91.53%、74.72%。盡管菊樂股份也曾嘗試開拓重慶等市場,但效果并不明顯。
乳企能否上市取決于企業的成長性,宋亮表示,“首先會看近3年來企業資產負債表、盈利表、損益表,關注是否連續盈利。其次是看盈利性和資產負債的情況。再有就是企業在行業中地位,未來是否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對行業格局有何影響
經過多年的市場競爭,國內乳業市場集中度逐步提高。未來智庫發布的乳品行業研究報告顯示,與國外相比,我國乳制品行業的市場集中度處于較高水平,目前我國乳制品行業形成了“兩超多強”的競爭格局。
另外,歐睿數據顯示,2020年伊利和蒙牛兩大超級巨頭市場份額占比分別為26.4%和21.6%,光明、君樂寶、新乳業、三元市場份額分別為4.1%、3.1%、1.7%和1.7%。2021年伊利和蒙牛的市場占有率加起來仍接近一半,分別為25.8%和22.0%。這意味著留給中小乳企的空間并不多。
然而,在“兩超”面前,中小乳企并非毫無招架之力。王先知告訴記者,“中國飛鶴此前也只是區域乳企,十年前營收不過一二十億元,但當前卻可以做到超過200億元營收,這其實給很多乳企帶來了希望之光,讓他們都躍躍欲試。”
而今一眾乳企集中IPO,是否代表著中小乳企仍有反攻的機會?行業格局又會有哪些變化?
對此,宋亮表示,“從資本市場的角度來講,乳企上市企業的增加可以使得乳企板塊在資本市場地位有所提升。再有則是會讓乳業產業鏈體系變得更加完善;同時,也會讓乳業市場變成一個百花齊放、充分競爭的市場。”
北京普天盛道咨詢機構董事長雷永軍認為,“乳業行業的整體格局不會發生變化,原因在于當前決定格局的并非只有銷售額,還有對于上游奶源的競爭,這些是中小乳企敵不過的。不過,中國的需求矩陣層次較多,每一個層面上都能尋找到機會,中小型乳企雖然拼不過龍頭乳企,卻可以在自己的領域實現‘小而美’的生意。”
“同時,中小乳企的創新精神比大型乳企要好。倘若能通過上市募集到資金,并在創新上產生投入,從而實現新的配方、產品或者售賣形式等,那么就會在乳業行業中有一定突破。”雷永軍補充道。
在宋亮看來,中國市場是一個多元化的會場,消費者對于品牌的選擇也是多元化的,這給中小乳業品牌創造了很好的生存機會。與此同時,隨著乳業市場的集中度不斷提升,正在進入不斷洗牌的過程中。
“中小乳企就好比‘小魚’,小魚雖小但靈活性強,在創新力和新消費趨勢的把握上,相較于‘大魚’而言更勝一籌。比如此前炭燒酸奶、小白奶都是中小乳企搶先推出,大型乳企隨后跟進的。因此,小魚想不被大魚吃掉就一定要提升效率,持續創新。”宋亮強調。
在線咨詢